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1. 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 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
3.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
4. 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
5. 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
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1.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分类明确耕地用途,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2. 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
3. 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
4. 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
5.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6. 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 完善监测帮扶机制。
2.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3.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
4. 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1.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3.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4.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5.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1. 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
2. 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3. 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5.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
2. 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
3.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1. 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
2. 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
3.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4. 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1. 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
2. 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
3. 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